深圳宝安工业区凌晨两点,龙辉印刷厂的模切机仍在吞吐成吨铜版纸。黎总跨过顺丰堆积的转运箱——这是本月第27家新签客户的生产需求,海德堡速霸印刷机的计数器已突破50万印次。三年前他接手时,这家拥有21年历史的老厂还在有单就接的粗放模式中挣扎;如今,团队业绩以年均30%增速狂奔,今年剑指亿元营收。
从濒临倒闭的电商创业者到传统印刷厂的破局者,这位95后厂二代用AI重写了父辈的生意经。当同行在3%的毛利红海中厮杀,他借力探迹AI重构客户地图,硬生生从价格屠刀下抢回12%市场份额,更用三个月斩获多家头部企业订单。这场传统制造业的"诺曼底登陆",既是智能工具对生产关系的重构,更是三代印刷匠人对"纸上艺术"的倔强守望。
品牌导览
深圳市龙辉印刷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龙辉印刷)总投资八干多万元,工厂面积八千多平方米,是一家专业从事设计、数码印刷、传统印刷为一体的现代化印刷企业,公司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德国海德堡对开电脑酒精四色印刷机多台、进口三菱钻石3000对开四色印刷机等,为印刷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01 传统印刷遇寒冬 从价格泥潭到价值高地
2024年中国印刷业市场规模突破1.5万亿元,在传统商业印刷需求萎缩与国潮文创、短版定制等消费升级趋势的碰撞下,头部企业正面临生存逻辑的重构。时间拨回2021年。黎总的电商公司濒临倒闭时,朋友的一席话点醒了他:“印刷是万亿赛道,龙辉印刷的底子不该被埋没。”彼时26岁的他毅然回到家族企业,从基层销售重新开始。
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。初期主攻餐饮客户,三个月颗粒无收。“客户请你吃饭谈笑风生,但一看报价单就摇头,”黎总苦笑说道,“传统陌拜效率太低,找错客户再努力也白费。” 这也是万千印刷老板的切肤之痛——行业价格透明如玻璃,利润越摊越薄,而精准触达决策者的成本却越来越高。“客户认的是我父亲那辈的交情,年轻品牌方连样册都不愿拆封。” 他面对的是残酷的行业现实,深圳3800家印刷厂争夺着每年萎缩5%的传统订单,转介绍失效,陌拜成功率不足0.3%。
更令这位厂二代焦虑的是市场剧变,“带团队扫华强北所有电子市场,请采购总监吃饭的次数比见女朋友还多,可对方亮出的价格总能击穿我们的底线。” 他说道,至今还记得那张被揉皱的报价单,某教育机构50万册绘本订单,竞争对手的报价比他们的成本价还低15%。
图:龙辉印刷车间
父亲经营二十余年的企业,正被困在“设备一流、订单难求”的怪圈里。他认为传统书刊印刷必须向智能解决方案转型,用数字印刷技术重构从设计到交付的全价值链。当黎总把目光转向文创定制、卡牌、一物一码、儿童绘本等增量市场,探迹AI成了他的“战略雷达”。
02 数字化武装厂二代 AI重构印刷人“人货场”
“以前参加展会就像碰运气,现在通过探迹AI锁定目标客户,提前准备话术精准对接。”他点开探迹AI系统演示,通过筛选行业类型、营业收入、注册资本、交社保人数等,瞬间锁定全国数万家潜在客户。更关键的是,系统能透视企业的产品数据、平台销量乃至采购偏好,让销售团队有的放矢开发客户。
这种精准触达很快转化为订单。有一个潮汕的玩具厂,正急需印刷说明书。销售团队在探迹AI上识别对方的需求,加了负责人微信,提前寄送环保材质样品,对方比较满意就合作了,这个客户也成为龙辉印刷Top 10客户,一年下来500万元采购批量。“现在AI帮我们预判需求窗口期。”黎总说,目前龙辉印刷30%新增客户来自系统推荐。
黎总的管理桌面上,实时跳动着年轻销售团队的作战地图。每位销售的客户跟进记录、订单预测在探迹CRM中清晰可视。“以前靠Excel手动更新,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见客户需求动态。”这种数字化管控让新人成单周期缩短40%。面对厂里40多岁的老销售,他自创“结果优先”管理法则:曾有位老员工跟单13个月未果,黎总带他三小时连环攻坚,通过系识别客户潜在需求,最终抢回被截胡的订单。“价格战越凶,越要把客户开发当第一要务”如今贴在销售部的标语,道出他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。
03 当百年印刷遇上AI 行业变革正悄然发生
作为广东省、深圳市等政府公务印刷定点单位,龙辉印刷的保密车间配备24小时监控系统,这种 “政府级品控” 能力和近乎执拗的专注,让龙辉印刷在行业寒冬中守住根基。当深圳印刷厂平均寿命停留在8.7年时,龙辉用30年时间把色彩误差控制到 ΔE≤1.2,把开机废品率从7%压至0.9%。
在总经理办公室,两代人的学习轨迹形成奇妙映照:父亲的书架上,放着稻盛和夫相关的经营管理哲学书籍。儿子的电脑里,收藏着AI等技术报告。这种跨代际的知识碰撞,让龙辉印刷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。
站在智能化印刷机前,这位30岁的掌舵者已规划清晰路径——用AI持续深挖高潜力行业,把父辈千万级大单的梦想升级为精准化可持续增长。在黎总看来,传统行业的突围从来不是颠覆,而是给老引擎装上新涡轮。当同行还在为3%的毛利厮杀时,他的车间正经历 "甜蜜的烦恼":各种定制订单在云端排期系统里摞成数字高山。在新的经济周期,这或许预示着中国制造正在翻开新的篇章。